黄道周

公元1585年~公元1646年

二王之外,独辟蹊径


详细资料:

黄道周(1585年3月9日—1646年4月20日 ),汉族,字幼玄, 一作幼平或幼元,又字螭若、螭平,号石斋,世人尊称石斋先生。为明末学者、书画家、文学家、民族英雄。 福建漳州府漳浦县(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)人, 祖籍福建莆田,其曾祖从莆田迁徙至漳州。
天启二年(1622年)进士,改庶吉士,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。历官翰林院修撰、詹事府少詹事。南明隆武(1645年-1646年)时,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、武英殿大学士(首辅)。因抗清失败被俘。隆武二年(1646年)壮烈殉国,享年62岁 。隆武帝赐谥“忠烈”,追赠文明伯。清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追谥“忠端”。与刘宗周并称“二周”。
黄道周通天文、理数诸书。工书善画,诗文、隶草皆自成一家,先后讲学于浙江大涤、漳浦明诚堂、漳州紫阳、龙溪邺业等书院,培养了大批有学问有气节的人。
* * *
书法
黄道周的书法,历来认为是典型的人品与书风的统一,刚正不阿,不流凡俗;奇而不肆,古而不怪,具有强烈的个性。黄道周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。他的书法擅长楷书、行书和草书。清秦祖永《桐阴论画》言道周:“行草笔意离奇超妙,深得二王神髓。”王文治《快雨堂题跋》:“楷格遒媚,直逼钟王。”宋荦《漫堂书画跋》称道:“石斋楷法尤精,所谓意气密丽,如飞鸿舞鹤,令人叫绝。”
沙孟海把帖学书法分成两派:有一派是守着二王遗法,只在二王范围以内求活动的,有一派想要于二王以外另开一条路径的。沙老把黄道周书法归于“于二王以铎之席的,只有黄道周。”“黄道周学问品格,皆第一流。他对于书法,在二王以外另辟一条路径出来。黄道周便大胆地去远师钟繇,再参入索靖的草法。波磔多,停蓄少;方笔多,圆笔少。所以他的真书,如断崖峭壁,土花斑驳;他的草书,如急湍下流,被咽危石。前此书家,怕没有这个奇景罢。”

楷书
楷书用笔苍古奇肆,融遒媚和质朴为一体,结体欹侧复得平正,冷峻之中颇带稚拙之美,与明朝祝、文一脉小楷迥异,王文治云其:“楷格遒媚,直逼钟王。”宋荦跋:“直抉钟太傅之秘。”沙孟海评道:“如断崖峭壁,土花斑驳。”
黄道周的楷书主要学习钟繇,比起钟繇的古拙厚重来,更显得清秀、飘逸。 黄道周善楷、行、草诸体书,又工隶书。他的楷书,如《孝经卷》、《张溥墓志铭》,字体方整近扁,笔法健劲,风格古拙质朴,十分类似钟繇楷法。不同处是,钟书于古拙中显得浑厚,黄书则见清健,可以看到其受王羲之楷法的影响。他的行草书,如《五言古诗轴》,大略类其楷书的体势,行笔转折方健,结字欹侧多姿,朴拙的风格同样接近钟繇。他的隶书正具有“清截遒媚”的特点,不如楷书那样古拙清刚。从黄道周书论中,反映出他对魏晋书法是比较倾心的,尤其对钟繇、索靖等具有古朴书风的书法更为欣赏,而对其当代书法,如董其昌的书法,则并非如此 。
黄道周的楷书创作审美是对钟繇、王羲之、颜真卿三种书法流派的师承、融合与嬗变:对钟繇楷书《宣示》《季直》《墓田》的深入临摹,使他的楷书之作拥有了古朴、茂密的审美质感;对雅致、劲健楷书流派中的王羲之、欧阳询等名家楷书书法的研习,使他的楷书作品拥有了劲峭、紧结、优美的审美内涵;对厚重、豪放楷书流派中的颜真卿、苏东坡书风的效仿,使他的楷书创作拥有了豪放、宽博的审美特质。 尤为重要的是黄道周以理学大家的学养、“严冷方刚,不谐流俗” 的独特个性和为道义赴汤蹈火、视死如归的崇高人格把以上所师承的各种楷书书风串联起来,加以融合、锤炼和升华,凝炼为他楷书创作中的质朴、茂密、刚毅、优美、骏爽、峭厉等审美内涵,并形成了崇高人格与书法境界的高度统一。 黄道周楷书创作这种拥有多方位的师承渊源,具有深厚学养、强烈个性和崇高人格支撑的审美创造,无疑是对中国书法审美历史的一种重大贡献。
黄道周以“遒媚为宗”“加之浑深”等书法理论观念,对风靡当时的董其昌“纤靡”“佻靡”书风进行矫正,其遒媚观念中的刚劲、茂密、骏爽等审美内涵无疑是纠正靡弱、稚嫩书法时风的一剂对症良药。 而且,黄道周把这种“遒媚为宗”“加之浑深”等观念落实到楷书创作实践中,其楷书创作中的质朴、峭厉等审美内涵,对晚明流行的靡弱、稚嫩书风也是有着重要的纠正作用。 事实上,晚明后期及清朝前期王铎、倪元璐、傅山等名家所形成的“骨力嶙峋”“筋肉辅茂” 等创作审美书风,应该是在黄道周的“遒媚为宗”“加之浑深”等书法审美理论观念和创作实践的影响下产生的丰硕成果。

行草
黄道周的行书和草书,行笔转折刚劲有力,体势方整,书风雄健奔放。有力量,又有姿态,是黄道周行草书的主调。他以隶书铺毫和方折行笔,点画多取隶意;字虽长,但强调向右上横势盘绕,让点画变得绵而密,虽略带习气,但奇崛刚劲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,尤显出其人刚直不阿的个性。其立轴代表作有行草书《赠蕨仲兄闻警出山诗轴》《闻奴警出山诗轴》等,两作均加大行距,以连绵草书而成,有奋笔直下之势,激情燃纸,振迅耳目,如闻钟声、蹄声于道。
小行草书用笔干净利落,时参隶书笔意,特别是通过手腕和手指的动作变化来表现翻折盘旋的线条形态,给人很深的印象。章法则行距较开,以横势求紧结,造成醒目的视觉效果。
黄道周在用笔方面继承了三国时期曹魏书法家钟繇的笔法,横画紧结形成一个上升的斜度,捺画取隶书中的上挑的 '波磔"用笔,“凵"形横折的角度和骨力,又掺入章草的笔意,方折峻丽又不失畅达,处处充溢着古拙之意,他还善于利用笔划的疏密和夸张的长短对比,极力打破其平衡的空间概念,穿插争让,错落有致。绞笔是黄道周用笔的另外一大特点,在笔划书写的过程中与当时期的其他书法家都是不一样的自出新裁,多了很多连续翻折的绞笔,把小角度硬拗的笔法应用于很多字中,给人眼前一亮,让人过目久不忘,大气有内涵。
黄书结体字呈扁势,中宫紧收,耐人寻味,有个性,出其不意中突然一笔,打破安稳,给人以视觉上的冲突,这种长短对比使字虚实相生、饶有意境,他的结字一反常态却又出奇制胜,既古拙又奇崛另类,让人眼前大亮,流利痛快。此外,异体字的使用频繁的在书法作品中被看到,更体现了他博大的知识体系,在字体上下了一番功夫。同时受到晚明文化气息的影响,把异体字恰到好处的使用出来,丝亳没有牵强之态,和他的结字、章法交相辉映、浑然一体共同构筑了他奇特的书法风格。
黄道周在章法布局的处理上堪称匠心独运,掺以隶书笔意,用横势而求紧结,加上他扩大行距紧缩字距,造成了独特的审美形式。黄道周的条幅行草中多以三行书为主,有极少一部分是三行半,他的这种三行半的构筑方法,让中行不在左右等距之中,并不时向左右摇曳,造成了变幻多姿的空间形态。又由于第三行中夹写两行小字,本身并不僵直,并随机变化轻重。他还善于依据字势去协调字的大小,这种适当的调整字的大小,颜色及间距,可以增强阅读过程中的节奏感,提高阅读兴趣,如携老带小、鱼贯入市,左右避让、参差成趣。可以说在章法布白上,黄道周堪称大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