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晋
袁生帖公元353年
作者:王羲之 书体:行草

《袁生帖》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。据考证《袁生帖》是王羲之写给谢尚的书信,写于353年(东晋永和九年)。收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。

【名称】袁生帖
【作者】王羲之
【书体】行草
【时代】东晋
【摹搨】唐代
【材质】硬黄纸,墨迹
【规格】纵27厘米,横10.3厘米。3行,26字。
【收藏】藤井有邻馆

释文
得袁、二谢书,具为慰。袁生暂至都,已还未?此生至到之怀,吾所□也。
东晋
圣教序公元672年
作者:王羲之 书体:楷书

《圣教序》:全名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,由唐太宗撰写。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,称为《雁塔圣教序》,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,刻制成碑文,称《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》,或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》,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,又名《七佛圣教序》。

唐贞观十九年(公元645年)二月,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,携梵本佛典到长安,太宗见之甚喜。当年三月,玄奘奉命居弘福寺,并从事译经。贞观二十二年(公元648年),太宗亲自为之撰序,皇太子(李治,后为唐高宗)作记,此序和记,与太宗御敕、皇太子笺答、玄奘所译心经,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,历时二十余年,于咸亨三年(公元672年)刻成此碑,全称为[大唐三藏圣教序]。碑高九尺四寸六分,宽四尺二寸四分,行书三十行,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,惜今已断裂。现存西安碑林。
东晋
七月都下二帖公元356年
作者:王羲之 书体:行草

七月都下帖,是《秋月帖》和《都下帖》二帖合装裱为一卷,为东晋王羲之行草书。《七月帖》经南宋高宗(1127-1162)内府收藏后,曾归金章宗(1189-1208),此帖行笔流畅散逸,却乏遒力。《都下帖》末行有几字仅存其半,“仁”字以下二十七字裁割。帖中所提桓公是指桓温,蔡公为蔡谟,此帖作成于356年(穆帝永和十二年),此时王羲之已辞官年余,但仍不能忘怀朝廷戎机。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

《秋月帖》释文 七月一日羲之白:忽然秋月,但有感叹!信反,得去月七日书,知足下故羸疾,(而)(问)触暑远涉,忧卿不可言。吾故羸乏,力不具,王羲之白。
《都下帖》释文 得都下九日书。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。久当至洛,但运迟可忧耳。蔡公遂危(当为委)笃,又加(zhi )下,日数十行,深可忧虑。得仁(祖廿六日问,疾更危笃,深可忧! 当今人物眇然,而艰疾若此,令人短气。)(此帖‘仁’字下裁去27 字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