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夏

1038年—1227年

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,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。因其在西北,宋人称之为西夏。 前期和辽、北宋,后期与金朝并立。历经十帝,享国189年。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,李氏政权共计346年。
唐末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,赐封五州之地。党项先后臣服于唐朝、五代诸政权与北宋。五州之地被北宋并吞后,李继迁出走创业,990年被辽朝封为夏国王。 陆续占领河西走廊诸州。1038年,李元昊称帝建国。 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获胜,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。夏毅宗到崇宗时期,大权掌握在梁氏母党手中。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。金朝崛起后,西夏改臣服金朝。夏仁宗期间发生天灾与任得敬分国事件,但经过改革后,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。 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,西夏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(1227)亡于蒙古。
西夏疆域范围在今宁夏、甘肃、青海东北部、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,占地两万余里。对外关系上,表面对辽宋金称臣,实则对内独立称帝。前期与辽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事,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,后期与金并立,末期受蒙古的威胁。
从宋初李继迁到李元昊建国,党项社会完成了由氏族公社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的转化时期。元昊建国标志着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领主制,乾顺以后,进入封建地主制,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。从清末开始,对于西夏的考古研究不断发展,形成了十分热门的西夏学。
西夏立国前夕,夏景宗为了建议属于本国的语言,派野利仁荣仿照汉字结构创建西夏文,于公元1036年颁行,又称“国书”或“蕃书”,与周围王朝往来表奏、文书,都使用西夏文。文字构成多采用类似汉字六书构造,但笔画比汉字繁多。 西夏文学家骨勒茂才认为西夏文和汉文的关系是“论末则殊,考本则同”。西夏文创制后,广泛运用在历史、法律、文学、医学著作,镌刻碑文,铸造钱币、符牌等也都使用西夏文。夏廷又设立蕃学,由野利仁荣主持,选派贵族官僚子弟翻译汉文典籍与佛教经典等。为了翻译汉夏文字,又有骨勒茂才于公元1190年所撰写的《番汉合时掌中珠》,序言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,内容相同。谓“不学番言,则岂和番人之众;不会汉语,则岂入汉人之数。”表明本书目的在于便于西夏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,是现今研究西夏历史的重要钥匙。

书法人物


-- 书法世界